首页 >> 贸易预警 >> 行业动态 >>光伏竞争新格局:硅料紧平衡,电池结构性短缺
详细内容

光伏竞争新格局:硅料紧平衡,电池结构性短缺

时间:2020-11-23  【转载】   来自于:新浪财经

一边是光伏产业链上市公司股价的不断上涨,而另一边,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近期,通威股份在与机构投资者的交流中表示,随着下游硅片企业新增产能如期释放,高纯晶硅供应愈发紧张,预计在未来一年内硅料的供需将会维持在一个紧平衡状态。

相关数据显示,从供给端来看,随着上一轮投资的新扩产硅料产能在2019年持续释放,2020年新增产能仅东方希望3万吨,保利协鑫2万吨,国内其他部分企业的产能在陆续检修、退出。与此同时,海外产能也遭受影响。韩国OCI、韩华退出光伏多晶硅市场,预计退出约10万吨。2021年行业除了通威8万吨产能年末投产外,没有其他新增产能。因此,2021年硅料总体增量有限。

需求端来看,根据硅业分会统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硅料市场的需求量为23.8万吨,其中单晶硅料需求量为20.4万吨。根据预测,2021年的硅片需求量为56.5万吨,硅料总体供给缺口为1.5万吨。一业内人士认为,在2021年终端市场大尺寸、高效化需求预期下,这将有助于拉动高品质硅料需求持续增长,高纯单晶用料市场将维持紧平衡状态。

事实上,今年以来通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频繁,而硅料供应也自然成为合作焦点。

9月25日,通威发布公告,宣布与隆基合作。根据《合作协议》,多晶硅料供需合作双方以每年10.8万吨多晶硅料的交易量为基础目标。隆基的硅料需求优先从通威采购,通威硅料优先保障给隆基。

根据通威规划,21年底通威将达到11.5-15万吨多晶硅产能,此次10.18万吨合作将占通威70%的产能。对于隆基而言,面对当下硅料供给偏紧张的局面,寻求上游稳定供货来源也是十分必要。

无独有偶,11月17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将与天合光能合作,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并投资四个光伏产业链项目,合计投资额150亿元。

从项目细分来看,包括4万吨硅料项目,投资额40亿元;15GW拉棒项目,投资额50亿元;15GW切片项目,投资额15亿元;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投资额45亿元。

两家企业合作,不仅仅是硅料供需双方的合作,而是能够进一步打造“硅料+硅片+电池”一体化布局。

据悉,通威除了是硅料行业龙头外,电池行业市占率为14%,排名行业第一。此番进军硅片产业,产业一体化下有望进一步放大成本优势。

东吴证券表示,未来几年,光伏行业的大基调是垂直一体化。此次通威和天合的合作,通过扩展硅片产能,能够提升各环节市占率,提高对全产业链的控制力。

招商证券则认为,通过合作,通威电池业务有望进一步发展。最近一年多来,一体化企业基于下游客户资源的优势,加大上游电池、硅片产能扩张,某种程度上对公司电池片的出货和盈利带来了影响。此次与天合深度合作,有望借助天合组件的渠道和品牌锁定定部分电池片出货,增长和盈利有望更加稳定。

不过,目前来看,不单是硅料将出现供需紧平衡的问题,在整体光伏电池可能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某些型号的电池却面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总体来看,光伏电池表现为低端产能过剩,高效产能不足。大部分电池转换效率不够,不利于下游光伏发电成本控制。因此,相当一部分产能需要进行替换,实际产能较为紧张。

2020年3月5日,国家能源局《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国内光伏平价上网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也意味着光伏电站补贴将进一步退坡,从而倒逼整个光伏制造业,来提供更低度电成本的电池、组件产品。在平价上网的驱动下,电池片企业面临“囚徒困境”,唯有实施改扩建和新建高效电池产能才能破局。

由于PERC电池技术转换效率提升已经接近天花板,整个光伏制造业开始在硅片端进行革新,通过推出更大尺寸硅片产品,带动电池、组件产线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据了解,大尺寸硅片的降本增速明显。相比于M2硅片,中环210大硅片可提升1%的光电转化效率,80%的单片功率,最后将体现在度电成本LCOE的大幅下降。

因此,光伏电池产业链各环节均主动顺应行业趋势,开始布局大尺寸产能硅片环节,隆基、中环从去年开始发布大尺寸硅片,大尺寸潮流正式开启;电池环节、组件环节各大厂商纷纷投入大尺寸产品的产能。未来几年,大硅片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一直以来,电池片环节就负担着光伏产业链“将本增效”的主要职责,行业内的技术迭代也多发生在电池片环节。目前,异质结电池(HJT)、IBC技术、Topcon技术等拥有更高转换效率的电池技术已经出现。为了降低度电成本,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新技术。

据悉,通威对电池新技术路线投入最为积极,截至2020年4月,通威股份HJT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经突破24.6%。 当前通威已经在成都和合肥布局了两条异质结产线,合计产能约250MW。 而随着进一步降本增效,HJT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东吴证券预计,2020年行业订单在3-5GWh,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超过100%。预计到2025年左右,类比于过去三年单晶对多晶的替代,HJT将完成对PERC的全面替代。

不过在电池片的良品率以及产线长周期稳定运行方面,TOPCon和HJT技术都难以比肩成熟的PERC电池技术,短期来看新技术在电池投产应用方面并不普及。“至少三年以内,PERC电池技术都将是市场的主流技术”,一业内专家表示。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18352560405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