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 光伏发展增长空间巨大
“十四五”开局,“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光伏行业也因此迎来新一轮暴发期。开局之年,光伏行业发展趋势如何,光伏企业该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近日,人民政协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
记者:“十四五”开局,“碳中和”趋势给对光伏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刘译阳: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要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光伏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预计未来10年,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将会步入一个量质提升的新阶段。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测算,真正要实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的目标,我国风光发电平均每年有望新增120GW以上。
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将至少达到350GW增量空间(或年新增装机70GW~90GW,呈前低后高走势),发展将由“补贴驱动”进入“市场驱动”,实现平价上网,而到了“十五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平均每年要达到100GW,发电成本的竞争力逐步提高。
可以预计,未来光伏行业发展增长空间巨大。
记者:在新一轮的机遇期下,光伏企业将迎来哪些新的市场机会?民营光伏企业在这一轮暴发期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刘译阳: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全产业链优势,全球8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在碳中和目标带动下,我国光伏制造业产能将不断扩大,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优化,国际优势将不断增强,同时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带动技术加速升级和成本下降。
面临新一轮机遇期,广大光伏企业还是需要将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技术进步是行业未来持续降本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光伏技术发展迅速,如单晶PERC电池得到大规模应用,大尺寸硅片的应用,双面、半片、MBB、叠瓦等组件技术快速发展等,极大地推动了全行业成本的下降、效率的提高。企业应加强高效电池和高功率组件产品研发,推动先进电池技术、跟踪系统、AI智能运维等解决方案的应用,促进行业成本不断下降,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而民企光伏企业一直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将给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更要发挥创新主体优势,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要把创新驱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记者:2月1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开放。这对实现“碳中和”有何重要意义?对光伏企业有何增益?
刘译阳: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生态环境部会预留一定数量排放配额,用于市场调节、重大项目建设等,此举意在调控市场供需格局,避免碳价大幅波动。
光伏电站产生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用于抵消履约方不超过5%的排放量,1单位CCER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一方面提高了光伏电站的收益,另一方面也为重点排放单位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减排渠道。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未来10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完善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等几方面将成为2021年的热点。
记者:展望“十四五”,您对光伏行业发展还有哪些判断?以及发展的建议?
刘译阳:首先,广大光伏企业应以更大力度推进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继续优化光伏产品生产各环节技术、工艺,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成本持续下降。同时,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光伏+”的模式将带来更多的应用可能性,“光伏+工业”“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通信”“光伏+农业”等应用也将进一步拓展光伏市场空间,实现生产端和应用端的双赢。
其次,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光伏发电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及5G的智能运维可以大幅提升运维效率。例如:智能运维系统能够抓取电站所有设备的运维数据,并进行远程监控,而且发电系统可与所有用电系统进行连接,了解到各用电系统的各时段用电量,合理调配用电,增加用电的整体平衡性。未来企业应重视数字化智能技术的应用。
再次,光伏发电产业链较长,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光伏行业健康发展,光伏行业快速发展也会对其关联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希望企业加强对全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研究,提高自身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最后,发展光伏等新能源行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相关政府的综合施策。随着光伏电站造价降低,以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费为代表的非技术成本占比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阻碍光伏发电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希望国土、环保、税收等相关管理部门能尽快综合研究,加强改革,拿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