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细分赛道角力 HJT异质结成投资“新阵地”
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今年的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成为高频热词。从陆续公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意见和行业、区域规划来看,节能减排将成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赛道,光伏这一被公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将借此打开更广阔空间。
不过,有“机”就有“危”,光伏产业亟待开启的海量市场容量与被各种因素综合拖累的现有发展速度激情对撞。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电、光伏的累计装机500GW左右,预计2030年风电、光伏的装机至少要达1500GW,其中光伏至少占六成。
而CPIA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光伏累计装机量已经达到253GW,要实现双碳目标,光伏产业年均增速至少达到75GW,但是2020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只有48.2GW,缺口巨大。
电池转换效率是太阳能电池最关键的指标,2015年之前,市场由铝背场(BSF)电池主导,效率为19%,2015年开始,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电池起量,效率达到21.5%。
目前,光伏产业大部分都是用的PERC电池或者PERC的各种plus版本,但现行PERC技术转换效率几乎已经达到理论峰值,效率无法实现进一步突破,由此,N型技术已经成为替代首选,其中HJT异质结技术因为工艺流程更简单、转换效率更高、更低衰减、更高发电收益等优势,在现有成熟技术路线的PK中脱颖而出。
资料显示,异质结(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简称HJT)全称本征薄膜异质结,其通过在P-N结之间插入本征非晶硅层进行表面钝化来提高转化效率。
SOLARZOOM光储亿家创始人刘昶表示,HJT异质结相比传统PERC技术,在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全生命周期单位发电量上具有巨大优势,价格上可获得比PERC组件高0.30元/W以上的销售溢价。在不久的将来,HJT组件在低银耗及硅片薄片化技术成熟后,将带来0.20元/W以上的单位净利润。
正是由于HJT异质结具有多重优势,相关设备及材料厂商、新老资本纷纷加入,进一步推动HJT异质结赛道的加速扩容。
“对HJT来说,2021年是一个恰好的时间窗口,在这个节点,HJT技术刚刚进入低成本商业化量产确定性极高的‘右侧’,同时PERC产业开始进入永久性过剩,此时HJT产业生态链的基数较低,其完善就更加迫切需要基金的介入。”基于这一考虑,谦石众悠基金负责人李追阳表示,看好此时HJT赛道在一级市场的表现。
迈为股份董事长周剑亦认为,2020-2021年是名副其实的HJT投资元年,其预测,到2021年底HJT扩产规模将达到10-15GW。随着设备国产化、银浆和靶材成本的降低、以及转换效率提升带来的“增效+降本”效益凸显,2022年行业将进入快速爆发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HJT国内规划产能超60GW,新老电池片厂商都有布局。包括安徽华晟(500MW量产线)、明阳智能(5GW规划)、金刚玻璃(1.2GW规划)、润阳集团(5GW规划)、通威(金堂1GW量产线)等。
“在各方通力合作之下,我国或在2040年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而大规模量产的低成本HJT异质结技术就是这一切的基石。”SOLARZOOM光储亿家新能源智库负责人马弋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