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35%储能企业参与响应服务 未来仍需储能政策推动市场化运作
据一项储能调查报告显示,仅有35%拥有储能设备的企业参与电力需求响应服务,而提供此项服务的94%的企业都肩负巨额电力费用。近日中电联王志轩表示,追求效益最大化是电力需求侧管理不断发展的动力,未来需要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
国外媒体开展了关于储能的问卷调查,共有48家拥有储能项目的企业参与应答。其中包含部分关于电力需求响应问题:
1.48家企业拥有储能设备,仅有17家(35%)参与了提供需求侧响应服务。
2.而提供电力需求响应的企业有82%来自工业领域,而且其中80%是大型企业(拥有员工500人以上),有94%的企业每年电力花费至少100万英镑。
3.在拥有电池储能而不提供电力需求侧响应的企业中,58%来自大型企业(拥有员工500人以上),80%不提供需求响应的企业都拥有某种形式发电设施,其中以太阳能发电居多。而80%的企业表示如果不影响正常作业的话,他们也对提供需求响应感兴趣。
从以上数据以及报告分析来看,国外储能不愿参与需求响应部分原因在于可能产生停电风险和维护费用,相比之下可获得的收益太少。
目前,国内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仅有几个试点电力需求响应市场,而且暂未正式确立储能市场主体地位。随着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低碳能源、电力转型的加快,电力需求侧管理将向支撑电力供需耦合方向发展。
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辅以储能技术,通过分布式与集中式供能系统共同参与需求侧分散式冷、热、电、气多样化需求耦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人为调节将消失,智能调节手段将实现源、网、菏、储系统的整体优化,进入电力供需耦合的阶段。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